互聯網醫療就是無證行醫?
近日,一份來自上海某三甲醫院的內部通知引發業界關注。院方領導嚴禁醫生上班期間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為患者提供有償服務,即使在業余時間從事相關活動,醫院也視為無證行醫......

該三甲醫院領導表示:
病人投訴我院部分醫生在xxx、xxx等網站上提供有償服務,對此類服務,醫院提出三點原則:
1、上班期間嚴令禁止相關活動和類似交易;
2、因我院與網站無合作關系,即便業余時間內從事相關活動和類似交易,醫院將視其為無證行醫,由此引起的任何糾紛由其個人負責;
3、不得擾亂醫院正常工作秩序或占用醫院資源。
醫院重申,此事看似借助網絡辦可以事,實則擾亂醫院正常秩序,違背公平性,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這樣的一份內部通知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顯示出國內公立三甲醫院院長對待互聯網醫療的態度。這樣的一種態度并非個案,更好說是占據上風或主流。而這樣的觀點之所以會被醫院院長理所應當地講出來,這背后的根本的邏輯問題還是在于醫生與醫院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公立醫院體系內醫生的身份問題。
專業人士曾評論稱,公立醫院目前是在非常狹隘的管理思維下將醫生圈養了,把醫生當作每一個醫院的私有財產。公立醫院將醫生的智慧和才能當作了醫院私有資產,又加之醫院是公立醫院,故而如上述內部通知所言,醫院院長自然上綱上線到國有資產流失的政治紅線高度,這可以說是對醫生群體一次集體性的綁架。
那么我們要再回歸醫生身份這個根本問題。在歐美國家的理念中,醫生的培養是國家的任務,培養出來的醫生不管在營利性醫院還是在非營利性醫院,醫生都是為民眾服務。如果我們有新的理念的認同,那么醫生應該是社會的,醫生的服務是為民眾而不是醫院。
當然,公立醫院的院長中也并非沒有開明之人,一位領跑醫院的院領導就有這樣的認識,允許公立醫院的醫生在規定的非公時間‘多點行醫’,大可不必認為他們拿著醫院的工資、公有時間出去賺錢。公立醫院的錢都是國家的錢,國家出錢培養醫生不是為了稅收而是為了給老百姓看病。所以,只要醫生多點執業是去給老百姓看病,對國家甚至對 體系來說,都是正能量。醫生是社會的財產,不是某院院長的私有財產。
有了這樣的基本理念之后,我們再回來看這份內部通知。至于互聯網醫療是不是無證行醫,是否擾亂醫療秩序,這是新時代下對醫療監管部門需要考慮的。作為工具的互聯網,本身不具有價值觀屬性,是被善以利用造福于民還是充當坑蒙患者的工具,自然會有新的監管秩序和體制來制衡。這位院長真正擔心的想必還是第二條,也就是他提到的醫院與網站是否有合作關系,這歸根結底還是說到了利益分配問題,這也許正是公立三甲醫院對新事物抵制的良主要的原因了……
參考資料:公立三甲醫院叫板互聯網醫療是無證行醫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2016.02.05【引用時間:2016-02-05】
【具體治療方案可咨詢濰坊東方銀屑病研究院,謹遵醫囑,切勿自行用藥。如果您無法確定自身病情,可點擊右側咨詢窗口,或撥打我院電話0536-3087125,提供自己的皮膚病照片,我們會為您識別并提供相關治療建議?!?/p>





